船用錨鏈日常保養方法,延長使用壽命的實用技巧?
船用錨鏈作為船舶錨泊系統的關鍵部件,長期承受海水腐蝕、風浪沖擊、泥沙磨損等嚴苛工況,其性能穩定性直接影響船舶安全??茖W的日常保養能有效減緩部件損耗,將錨鏈使用壽命從常規 3-5 年延長至 6-8 年,以下從清潔、檢查、防銹、潤滑四大維度,詳解保養方法與實用技巧,全程遵循船舶設備維護規范與安全標準。
一、日常清潔:及時去除污染物,減少腐蝕與磨損
船用錨鏈在錨泊作業后,表面易附著海水鹽分、泥沙、海洋生物(如貝類、海藻),若長期殘留會加速腐蝕與磨損,需按 “作業后必清潔、定期深度清潔” 原則操作:
(一)作業后基礎清潔(每次錨泊回收后)
海水沖洗:錨鏈回收至錨鏈艙或甲板后,立即用船舶甲板沖洗系統(壓力 0.3-0.5MPa)對錨鏈進行全方面沖洗,重點沖洗鏈環縫隙、鏈節連接處、錨鏈與錨卸扣接觸部位,確保去除表面可見的泥沙、鹽分;沖洗時需調整水槍角度,避免高壓水流直接沖擊鏈環焊縫(防止焊縫開裂)。
初步除污:若錨鏈表面附著少量海洋生物(如小貝類),用塑料刮板(禁止使用金屬刮板,避免劃傷錨鏈表面防腐層)輕輕刮除,再用清水沖洗干凈;若生物附著較緊密,可先用 50-60℃熱水(不含清潔劑)浸泡 10-15 分鐘,待生物松動后再刮除,避免硬撬導致鏈環變形。
(二)定期深度清潔(每 3 個月 1 次,或航行至污染嚴重海域后)
拆解清潔:將錨鏈從錨機上卸下,拆解為單節(每節長度按船舶錨鏈規格,通常 27.5 米 / 節),用鋼絲刷(軟質,型號 0.3mm 鋼絲)清理鏈環內側、銷軸與鏈板連接處的頑固污垢(如鹽分結晶、泥沙結塊),確保縫隙無殘留;清潔后用淡水沖洗 2-3 次,直至沖洗水清澈無雜質。
除油清潔:若錨鏈在作業中接觸油污(如船舶機艙泄漏的潤滑油),需用中性除油劑(如船舶專用堿性除油劑,濃度 5%-8%)浸泡 30 分鐘,再用高壓水槍沖洗,避免油污覆蓋錨鏈表面,影響后續防銹處理效果;禁止使用強酸強堿清潔劑(會腐蝕錨鏈材質與防腐層)。
二、全方面檢查:及時發現隱患,避免故障擴大
錨鏈的損傷(如裂紋、變形、磨損)若未及時發現,可能導致錨泊時斷鏈,引發安全事故,需建立 “作業后檢查、定期專項檢查” 機制:
(一)作業后快速檢查(每次錨泊回收后,10-15 分鐘)
外觀目視檢查:重點查看 3 個關鍵部位:① 鏈環:觀察鏈環是否有明顯變形(如橢圓度偏差超 10%)、裂紋(尤其是鏈環焊縫處,若發現長度≥3mm 的裂紋需標記);② 銷軸與襯套:檢查銷軸是否松動、襯套是否脫落(正常狀態下銷軸與鏈板緊密貼合,無晃動);③ 錨卸扣:查看卸扣銷軸是否緊固、卸扣本體是否有裂紋,開口銷是否完好(無斷裂、丟失)。
尺寸簡易測量:用卷尺測量鏈環直徑(磨損后直徑不得小于原直徑的 85%,如原直徑 28mm 的錨鏈,磨損后最小直徑需≥23.8mm),若超出磨損限值,需標記該鏈節,待定期檢查時進一步評估。
(二)定期專項檢查(每 6 個月 1 次,2-3 小時)
詳細尺寸檢測:使用卡尺(精度 0.02mm)測量鏈環直徑、壁厚,用百分表測量鏈環橢圓度:① 磨損檢查:鏈環任何部位的磨損量超原尺寸 15%,或壁厚減薄超原壁厚 20%,需更換該鏈環;② 變形檢查:鏈環橢圓度超原尺寸 15%(如原圓形鏈環長軸與短軸差值超原直徑 15%),或鏈環出現明顯彎曲(彎曲角度超 10°),需進行矯正(用專用矯正工具,矯正后需重新檢查強度),無法矯正的需更換。
探傷檢測:對錨鏈關鍵受力部位(如鏈環焊縫、銷軸與鏈板連接點)進行磁粉探傷(或滲透探傷),檢測內部隱性裂紋(如焊縫內部未焊透導致的裂紋),若發現隱性裂紋,無論大小均需更換該部件,禁止繼續使用;探傷檢測需由具備船舶設備檢測資質的人員操作,出具檢測報告并存檔。
連接部位檢查:檢查錨鏈與錨機、錨鏈艙的連接部件(如導鏈滾輪、止鏈器),確保導鏈滾輪轉動靈活(無卡滯)、止鏈器與錨鏈貼合緊密(止鏈器齒牙無磨損超原尺寸 20%),若部件損壞需及時維修,避免因輔助部件故障導致錨鏈異常磨損。
三、防銹保護:抵御海水腐蝕,延長材質壽命
海水的強腐蝕性是導致錨鏈壽命縮短的主要原因,需結合錨鏈材質(通常為 M3 級或 R3 級高強度鋼),采取 “基礎防銹 + 定期補護” 措施:
(一)基礎防銹處理(清潔后必做,每 3 個月 1 次全方面防銹)
干燥處理:清潔后的錨鏈需徹底干燥,避免水分殘留導致銹蝕:① 甲板晾曬:將錨鏈平鋪在甲板上,在晴朗天氣下晾曬 2-4 小時(避免暴曬,防止錨鏈熱脹冷縮產生應力);② 烘干處理:若遇陰雨天氣,用熱風槍(溫度 60-80℃)對鏈環縫隙、連接部位進行烘干,確保錨鏈表面含水率≤5%(用水分檢測儀檢測)。
涂覆防銹涂料:干燥后,在錨鏈表面均勻涂覆船舶專用防銹漆(如氯化橡膠防銹漆、環氧富鋅底漆,需符合 GB/T 18663.1《船舶與海上技術 船舶防污底系統 第 1 部分:防污底系統技術條件》):① 涂覆方法:用刷子或噴槍涂覆,鏈環內側、銷軸連接處需重點涂覆,確保無漏涂;② 涂覆厚度:干膜厚度需達到 80-120μm(用漆膜測厚儀檢測),厚度不足需補涂;③ 固化時間:涂覆后靜置 4-6 小時(25℃環境下),待涂料完全固化后再進行錨泊作業,避免涂料脫落。
(二)局部防銹補護(發現銹蝕后及時處理)
銹蝕清理:若發現錨鏈局部出現銹蝕(如點狀銹斑、小面積銹跡),先用砂紙(120 目)打磨除銹,直至露出金屬本色,再用棉布擦拭干凈,去除銹粉;若銹蝕面積較大(超 10cm2),需按 “深度清潔 - 干燥 - 防銹漆涂覆” 流程處理,確保銹蝕部位完全覆蓋防銹漆。
特殊部位防護:錨鏈的銷軸、襯套等活動部件,除涂覆防銹漆外,還需在縫隙處注入船舶專用防銹潤滑脂(如鋰基潤滑脂,耐海水腐蝕型),注入量以縫隙處有少量潤滑脂溢出為準,每 2 個月補充 1 次,既防止銹蝕又減少活動部件磨損。
四、潤滑保養:減少摩擦損耗,保障靈活運轉
錨鏈的鏈環與銷軸、錨鏈與導鏈滾輪等部位的摩擦,會導致部件磨損加速,需定期潤滑,確保運轉靈活:
(一)活動部件潤滑(每 2 個月 1 次,或錨泊作業超 10 次后)
銷軸與鏈環潤滑:用黃油槍將船舶專用極壓潤滑脂(耐負荷≥1000N,適合海洋環境)注入銷軸與鏈環的間隙,注入時緩慢加壓,確保潤滑脂填滿間隙,減少銷軸與鏈環的摩擦;潤滑后轉動鏈環,檢查是否靈活,若有卡滯需增加潤滑脂注入量。
錨機與錨鏈接觸部位潤滑:對錨機的鏈輪、導鏈滾輪等與錨鏈接觸的部件,先清理表面污垢,再用刷子涂覆潤滑脂(涂覆厚度 2-3mm),確保鏈輪齒牙、滾輪表面均有潤滑脂覆蓋,每 1 個月檢查 1 次潤滑狀態,潤滑脂不足時及時補充。
(二)長期停泊期潤滑保護(停泊超 1 個月時)
若船舶長期停泊(如碼頭檢修、閑置),需對錨鏈進行全方面潤滑保護:① 將錨鏈完全回收至錨鏈艙,在錨鏈表面均勻涂覆一層厚質防銹潤滑脂(厚度 5-8mm),重點覆蓋鏈環焊縫、銷軸等易損部位;② 關閉錨鏈艙艙門,在艙內放置干燥劑(如硅膠干燥劑,每立方米空間放置 500g),降低艙內濕度,避免錨鏈受潮銹蝕;③ 每月打開錨鏈艙檢查 1 次,若干燥劑吸潮飽和,及時更換,確保艙內相對濕度≤60%。
五、延長使用壽命的 5 個實用技巧
合理錨泊作業,減少過度受力:錨泊時避免急拋錨(拋錨速度≤0.5m/s),防止錨鏈因慣性沖擊力過大導致變形;起錨時若錨鏈卡頓(如鉤住海底礁石),不得強行起錨,需調整船舶位置或緩慢收放錨鏈,避免鏈環斷裂或磨損。
避免泥沙磨損,選擇合適錨地:錨泊時優先選擇泥沙細膩、海底平整的錨地,避免在礁石多、泥沙顆粒大的海域錨泊,減少錨鏈與海底硬物的摩擦;起錨后及時清潔錨鏈表面泥沙,避免泥沙隨錨鏈回收進入錨鏈艙,導致內部部件磨損。
定期更換易損部件,避免連鎖損壞:錨鏈的襯套、開口銷等易損部件,使用壽命通常為 1-2 年,需定期檢查,發現老化、損壞后及時更換(更換的部件需符合原錨鏈規格,材質一致),避免因小部件損壞導致錨鏈整體性能下降。
做好儲存管理,避免閑置損耗:船舶長期閑置時,將錨鏈完全回收至錨鏈艙,按 “清潔 - 干燥 - 防銹 - 潤滑” 流程處理后,在錨鏈艙內放置防潮、防鼠設施(如防鼠板、防潮劑),避免錨鏈受潮銹蝕或被鼠類咬損(如咬斷開口銷)。
建立保養臺賬,跟蹤使用狀態:建立 “船用錨鏈保養臺賬”,記錄每次保養時間、內容(如清潔、防銹、潤滑)、檢查發現的問題及處理結果,同時記錄錨泊作業次數、海域環境(如海水鹽度、污染程度),通過臺賬分析錨鏈損耗規律,優化保養周期(如在高鹽度海域縮短防銹周期)。
六、安全提示
錨鏈保養作業時,需在甲板設置安全警示標志,作業人員佩戴安全帽、防滑鞋、防護手套,高處作業(如錨機頂部潤滑)需系好安全帶,避免墜落;
使用高壓水槍、熱風槍等設備時,需檢查設備絕緣性能(尤其是在甲板潮濕環境),防止觸電;
防銹漆、潤滑脂等化學品需存放在通風良好的專用倉庫,遠離火源,作業時避免吸入揮發氣體,必要時佩戴防毒口罩。
通過以上日常保養方法與實用技巧,可有效減少船用錨鏈的腐蝕、磨損、變形等損耗,延長使用壽命,降低維修與更換成本。建議結合船舶運營實際(如航行海域、錨泊頻率),制定個性化保養計劃,確保錨鏈始終處于良好技術狀態,為船舶錨泊安全提供可靠保障。